赣州社区冷库成民生新标配,“最后 100 米” 冷链服务升级
2025-08-13 来自: 赣州市环美制冷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12
随着居民对生鲜食材新鲜度、安全性需求日益提升,以及社区团购、即时零售业态快速发展,社区冷库正从 “补充设施” 转变为城市民生服务的 “标配单元”。记者从多地住建部门及零售企业获悉,2025 年以来,全国主要城市新建社区冷库数量同比增长超 70%,北京、杭州、成都等城市已出台专项规划,将社区冷库纳入新建住宅小区配套设施清单,让 “家门口的冷链服务” 惠及更多居民。
从 “临时存放” 到 “全链保障”,社区冷库功能全面升级
“以前网购的冷冻肉、海鲜,白天上班没法收货,只能放在快递柜里,夏天半天就化冻了。现在小区地下一层建了社区冷库,24 小时能取,食材拿回家还是硬邦邦的。” 家住北京朝阳区某小区的居民李女士的体验,正是社区冷库功能升级的缩影。
不同于早期仅提供 “临时冷藏” 的简易设备,如今新建的社区冷库已实现 “存储 + 分拣 + 配送” 一体化服务。在杭州拱墅区某社区冷库,记者看到,150 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 - 18℃冷冻区、0-4℃冷藏区和常温分拣区,配备智能温控系统和 24 小时监控设备。“居民通过 APP 下单,生鲜商品从区域冷链仓运到社区冷库后,我们会按订单分拣,居民可凭取件码自助提货,也能选择 30 分钟内上门配送。” 运营方负责人介绍,该冷库投用 3 个月,服务覆盖周边 3 个小区近 5000 人,日均处理订单超 200 单,生鲜食材损耗率控制在 1% 以下。
不仅如此,部分社区冷库还拓展了 “便民增值服务”。成都武侯区某社区冷库与周边超市、餐饮店合作,提供食材暂存、批量冷冻等服务;上海部分社区冷库则开设 “冷链科普角”,向居民普及生鲜食材储存知识,受到广泛好评。
政策补贴 + 企业发力,社区冷库建设提速
社区冷库的快速普及,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市场力量的双重推动。今年以来,多地出台专项政策,对社区冷库建设给予资金补贴和政策优惠。北京市明确,对新建社区冷库,按建设成本的 30% 给予补贴,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;杭州市将社区冷库纳入 “民生实事项目”,优先保障用地需求,并简化审批流程;成都市则推出 “冷链设施建设贴息” 政策,降低企业融资成本。
在政策引导下,零售企业、冷链物流企业成为社区冷库建设的主力军。京东到家联合地方政府,计划年内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 10 个城市建设 500 个社区冷库;顺丰冷链推出 “社区冷库加盟计划”,为合作伙伴提供设备支持和技术培训;盒马、永辉等连锁超市也将社区冷库与门店配送体系结合,提升生鲜商品周转效率。
“社区冷库是冷链物流‘最后 100 米’的关键节点,也是保障民生供应的重要基础设施。”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表示,随着政策持续加码和企业投入增加,预计到 2026 年底,全国主要城市社区冷库覆盖率将超过 60%,基本实现 “15 分钟冷链服务圈”,进一步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鲜消费的需求。
破解 “运营难题”,让社区冷库 “活起来”
尽管社区冷库建设势头良好,但运营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。部分老旧小区因空间有限,难以建设标准化冷库;一些社区冷库因初期投入大、运营成本高,存在 “建得起、养不起” 的问题;还有部分居民对社区冷库的安全性、噪音污染等存在顾虑。
针对这些问题,各地正积极探索解决方案。在空间利用上,北京、上海等地推广 “地下空间改造”“楼顶加装” 等模式,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建设社区冷库;在运营模式上,杭州、成都等地鼓励 “多主体合作”,由政府提供场地,企业负责建设运营,社区参与管理,降低单一主体的成本压力;在安全保障上,相关部门出台社区冷库建设标准,明确隔音、消防、环保等要求,消除居民顾虑。
“社区冷库建设不是‘一建了之’,关键要让它持续发挥作用。” 业内专家建议,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社区冷库运营机制,通过市场化手段拓展服务场景,提升盈利能力,同时加强行业监管,规范服务标准,让社区冷库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 “民心工程”。